本网讯(王月红)住在古香古色的石头房子里,每天骑着毛驴踏着石板街走向壮美的梯田里劳作,山高高,水清清,生活在王金庄村的村民们悠然自在。王金庄村位于太行深山区涉县井店镇,虽藏于深山,却名扬天下。2008年被河北省命名为“历史文化名村”;2012年被国家建设部、文化部、财政部联合命名为“中国传统村落”;2013年王金庄一街村被河北省评为“省级美丽乡村”;201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“中国最美休闲乡村”和“中国美丽田园”。
王金庄村位于涉县县城东部20公里处,包括王金庄一街、王金庄二街、王金庄三街、王金庄四街、王金庄五街等五个行政村,均为2013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市级试点村,2014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省级重点村。
在“山”上做文章,独具梯田之韵。梯田是王金庄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,这里的人们在“山”上做文章,尤其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,在著名的劳动模范、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有的带领下,男女老少齐发动,创造了深山修田的奇迹。目前,共垒筑梯田1.2万亩,5万余块,土层厚的不足0.5米,薄的仅0.2米,石堰长度近万华里,高低落差近500米,形成极其震撼的“梯田文化”,成为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1990年,涉县旱作梯田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“世界一大奇迹”“中国第二长城”。2014年被农业部评为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。该村发挥梯田优势,发展花椒、核桃等干果业和小杂粮、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,新栽植中药材1050亩,核桃林1870亩,花椒50余万株,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途径。
在“石”上造特色,独有石头之美。走进王金庄村就是走进了石头的世界,石街石道、石房石墙、石桌石凳、石碾石磨、石桥石栏,形成天然的石头博物馆。村里现保存着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6百多幢,4千多间,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,村中石板街长2000多米,已成为王金庄村一个符号。该村在“石”上做特色,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,保护开发了石头文化,充分体现“记得住乡愁”的乡土文明。同时,在石头房内增加了太阳能、新型炉具等现代化设施,形成独具匠心的“农家石头文化”和“历史文化记忆”。同时,全村新改厕1424座,硬化道路12.1万米,安装路灯116个,绘制文化墙1500平方米,绿化2500平方米,砌污水渠2300米,铺设引水管道300米,改造仿石墙体9700平方米,砌景观墙2190立方米,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,“中国传统村落”实现质的变化。
在“驴”上增“乡愁”,独成毛驴之景。在“驴”上增“乡愁”,独成毛驴之景。受地理环境限制,毛驴成为王金庄村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。该村在“驴”上增“乡愁”,打造了“毛驴之景、金驴文化”,居民家家户户养驴,毛驴也是每个家庭中的一员。人们上山建房、梯田耕作,都需要毛驴驮物负重,是农户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。每到春种秋收时节,广大农民赶着毛驴在一弯弯梯田上辛勤劳作,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,充分体现了浓厚的农耕文化,形成了深山里典型的“驴文化”。同时,富有经济头脑的王金庄人依托广阔的山场资源和天然牧场,发展了独特的肉驴养殖产业,全村共发展肉驴养殖近千头,年为民增收达200万元以上。
在“山水”上创品位,独享田园风情。王金庄村依托村庄自然禀赋、历史文化、乡风民俗、山水风情等特色资源,在“山水”上创精品,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风光、乡村旅游、农业体验和生态度假旅游,做足“生态文章”。夏秋两季,沿线11座塘坝水库绵延长10公里的“黄金水道”,与沿线千亩中药材基地和“十里香”大红袍花椒林,共同构筑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,形成集历史文化、旅游观光、游山玩水、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太行风情。秀美的山水、旖旎的风光、怡人的风景、古老的石头民居、清幽的慢节奏生活闻名遐迩,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来到这里,享受这美丽的田野、如画的山水、悠久的文化和纯朴的乡味,每年吸引游客达1.1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达300多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