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5日,地处深山的偏城镇窑门口村打破了昔日的宁静,在村口新建的小广场上,十几名妇女踏着欢快的音乐,跟着城里来的老师学跳广场舞。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张二虎指着手里的水杯兴奋地说:“没想到俺一个电话,县里就把音响和舞蹈老师送过来了。”
张二虎手里的杯子和普通水杯无异,不同的是上面刻着教体局副局长陈旺生以及他同事王陆生、王怀平的手机号,窑门口村群众户均一个,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“连心杯”。说起“连心杯”的由来,还得从2013年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始。
窑门口村位于县城西北60公里处,是我县最偏远的山村之一。村里共有群众150户,年轻人大都选择出去打工,常住人口只有70多户。由于经济落后,窑门口村道路、水管多年失修。道路坑洼不平,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;水管老化无法使用,村民们每天要到村外的井里挑水。
小山村的变化始于2013年初,这年2月26日,基层建设年活动启动后,教体局派陈旺生、王陆生、王怀平三人成立工作组,到窑门口村开展帮扶工作。“既然去帮扶,就要珍惜组织对你们的信任,要真帮实扶,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些事。”驻村伊始,教体局局长樊三明就为工作组立下了“规矩”。
驻村后,工作组了解到,窑门口村委办公楼是原来废弃的学校,垃圾遍地,野草丛生,无法正常办公。他们当即决定要帮村里把阵地建起来,自己垫资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,跑到各部门协调物资,并和乡亲们一起动工……25天以后,一座崭新的双委大院落成,并新换了办公桌椅,配备了电脑,办公环境焕然一新,党员们从此有了“自己的家”。
窑门口村道路、水管都多年失修,水管老化无法使用,村民们每天要到村外的井里挑水。“村容村貌、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是村民最关心、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直接的事项,我们必须把这个做好。”工作组组长陈旺生说。经过积极协调,工作组帮助村里更换饮水管道3600米,把水管通到了每家每户,实现了全天24小时供水。村街道路硬化7200平米,让行路难成了历史。以前村民没有倒垃圾的习惯,村里脏乱不堪,工作组又帮助村里新建了4个垃圾池,配备了清运车和清运员,让小山村变了模样。“喝上自来水,通上水泥路,还每天有人给运垃圾,这种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。”今年78岁的老人常双喜感慨不已。
基层建设年活动结束后,陈旺生他们并没有一撤了之,而是时刻挂念着窑门口村。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,他们三人又主动申请将窑门口村作为自己的蹲点服务村。“虽然偏远,可我们和这里的乡亲们有感情了,成亲人了,心里放不下。”王怀平笑着说。
窑门口村不仅经济条件落后,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也很贫乏。今年驻村后,工作组就把目光投到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上。他们协调有关部门为村里建成了一个1000平米的小广场,并安装了健身器材。如今,每天早晚,村民们都会来到这里聊天、健身、跳舞,成为小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。
窑门口村地处深山,有些老人几十年没看过一场戏。6月27日至30日,工作组邀请县剧团来到村里连唱了七场大戏,让这个小山村沸腾了,村民们放烟花敲锣鼓奔走相告。七一前夕,工作组又组织村里老党员和困难群众20余人,到县妇幼保健院免费体检。并陪同他们到129师旧址参观瞻仰,邀请组织部干部和老党员交流谈心,在县城为党员们开了一个“连心会”。
今年下乡蹲点后,为了方便乡亲们联系,工作组便自费买来水杯,刻上自己的手机号,发放给每家每户。水杯是生活必需品,老百姓去地里干活也会随身携带,既实用又方便联系。
“连心杯”将工作组和乡亲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。村里青壮劳力常年在外打工,留守老人生病就医难成了突出的难题。村民常有河心脏病突发,王路生得知后自己驱车将其送往县医院,并安排专门人员护理。6月12日,村民郭俊怀在切草时,不慎手指切伤,想去县里办残疾证明,又不懂程序,当即拨通了陈旺生的电话。接到电话的陈旺生亲自开车到车站接他,陪同去办相关手续……
“以前看到陌生号有时不敢接,现在一个都不敢漏,就怕老百姓有事找不到自己。”工作组成员们笑着说。
“下一步,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帮村里富起来,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。”陈旺生介绍说,窑门口村虽然偏远,但民风淳朴,生态很好,村里长寿的老人较多,周边又紧邻青塔湖、庄子岭、大柳树景区,所以他们打算帮助村里发展“农家乐”,唱响“长寿窑门口 山村慢生活”品牌,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