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涉县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
本网讯(李瑞杰)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、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、促进农村社会均衡发展、提升农村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。我县在加快推进“太行红河谷”建设中,结合山区村庄分布特点,探索创新垃圾处理机制体制,趟出了一条具有涉县特色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之路。
强化“市场理念”,在农村保洁上搞创新
涉县是全山区县,过去垃圾处理主要靠各村自行处理,往往是前脚清、后脚脏,垃圾搬家、垃圾围村现象久治不愈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,为做好“太行红河谷”内21个重点村的垃圾处理工作,我县从查找症结入手,组织专人对片区内21个精品村的环卫基础设施、人员配备、制度建设及运行现状等进行深入摸排,了解到各村保洁人员少且不固定,垃圾点数量多且分散,环卫设施基本空白,普遍存在家底薄弱、管理涣散等情况。组织有关部门,先后到邢台宁晋、山东昌邑及邯郸广平、魏县等周边县市进行考察学习,经过多方调研、论证,最终确定通过市场运作模式来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难题。经过详细测算,研究制定费用解决方案,并委托县采购办进行公开招标,通过购买服务,实现了“养事不养人”的目标。
抓实“硬件建设”,在基础设施上求突破
投资200余万元建设完成南庄村垃圾转运站,该转运站可以有效缓解周边2个乡镇9个村的垃圾转运问题,形成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,实现农村垃圾的村收集、乡转运、县处理,有效解决了“垃圾围村”现象。对转运站辐射不到的12个村,投资100余万元,购置压缩式移动垃圾中转站,实行全天24小时流动收集、压缩转运,有效缩短了垃圾滞留时间,彻底改变了以往清理不及时,垃圾腐败、气味熏人的状况。在红河谷片区内的21个村,建设了400余个垃圾收集点、投放了600余个垃圾箱,使村内垃圾有了“安身之所”。
健全“运作机制”,在长效管理上显特色
在美丽乡村建设中,重点突出“公序良俗”的文化引领作用,在村内主要街道、绿化小品、街心广场等显要位置张贴“净化心灵,美化村容”、“干群齐动手,村庄焕新颜”等提示语,引导群众共建良好的卫生环境。针对各村不同情况,因地制宜,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,明确考核范围、考核方式、作业要求和考核标准,在常规督导中,坚持“日督查、周通报、月考评、季奖惩、年总评”,实行“一月一排队、一季一奖惩”,对清扫保洁、清运转运等各个环节的考核标准进行细化、量化,形成操作性较强的考核体系。充分利用村内广播站,定期播放关于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制度约定,增强居民群众“服从环卫管理、按时倾倒垃圾”的自觉性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