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常雪晴
前楼的水村位于河北涉县青塔附近,沿青塔水库盘山路曲折迂回10多里,才到村山脚下,入村要走3里地的山路,交通极不方便。
前楼的水是涉县偏城一自然村,与远近闻名的庄子岭隔山相望,村民屈指可数,多时也就40多口。因偏僻且交通不便,村中女人外嫁,男人娶不上媳妇,相继出外打工成家,父母跟随其后,所剩之人寥寥无几。
偶有中年男女秋天回来,收些农作物和大山特有的柿子、核桃等,不久便又离开,所以村中更多时候近乎空城。
之所以说近乎,是因还有位76岁的马妈妈常年累月居住在此,与日月为伴,与树为邻,守护着她的根,守护着她心中的儿子大山,大山也便不再寂寞,一年四季演绎着生动与热烈。
春天山花盛开,夏天清泉叮咚,冬天白雪皑皑,最热闹的要数秋天了。
每到秋天,苹果、柿子、核桃、山枣次第结果,漫山的红叶热烈而浓郁地装点着座座山脉,兀然呈现的几簇野菊花摇曳其中,赤橙红绿,绚丽缤纷,浑然天成一幅水彩画。
唯一与大山泾渭分明的,是山妈门前五百年的古槐,秋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,照射在身板依然矍铄的老人身上,那颗古老的参天大树,虬枝葳蕤,故事便在枝桠间漫流。。。
时间追溯到1940年,山妈和山爸同一年呱呱坠地,当时的河北已是民不聊生,战火纷飞,但还没烧到南艾铺及周边村庄,孩子们在父母庇护下过着天真无邪的生活。然而孩提时代平静懵懂的快乐,却在1942年黑色的5月,被一场残酷的战争打破。
当时,日本鬼子从黎城方向一路追踪奉命转移的八路军总部和主力129师到太行山区,撤退的八路军总部、中共中央北方局、北方局党校、新华社等数千人马集 结在涉县南艾铺、高家坡一线的山沟里,敌人万余人构成了对青塔、偏城、南艾铺地区的“铁壁合围”和“梳篦战术”的大扫荡。
左权将军利用南艾铺一带山岭连绵起伏、地形复杂的优势,带领警卫连和负责保护的部队连迅速占领南艾铺南面的几个山头,分西、南、北三面布防,控制绵延十 多里的十字岭高地,阻击敌人。在当地老百姓的大力配合和掩护下转移,最终以胜利告捷。左权将军和好多的战士在这场上有飞机轰炸,下有追兵围剿的激战中壮烈 牺牲,山妈的父亲在这场战争中,因汉奸出卖被日本人杀害了。
战争不仅夺走了英雄的生命,也夺走了孩子童年的美好时光,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,3岁的记忆深深镌刻在孩子们的心里。。。
山妈的童年,写满了战乱、动荡和贫穷,战争让她成了文盲,却也练就了她早熟、沉着冷静、做事不屈不挠的性格。
1958年春天,有女初长成,山妈出落成一美少女。怀揣对生活的向往,18岁的姑娘从南艾铺嫁到了山哥哥所在前楼的水,从此一生便交付给了这个男人以及男人背后的大山。
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,大山里生活虽靠天吃饭,勤劳的小两口结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种土豆、玉米高粱为主食,南瓜豆角为菜,油葵榨油,想尽各种办法让日子过的有声有色。随着小儿的出生,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乐趣,相夫教子,欢声笑语,好不温馨。
然而幸福时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,一场全国范围的征兵,山哥哥去当兵了。纵然千般不舍,万般难离,保家卫国大于天。从此,山妈独自带着孩子,想念着远方亲人,苦度年华。
山妈仍每天祈祷,美好的憧憬就像山上的野花,芳香四溢,像岭上的红叶,色彩斑斓,她幻想着丈夫在部队勤学苦练多奉献,有朝一日能回家团聚,共创乐园。然而却事与愿违,许是战争的留下的烙印太深,兵哥哥在部队从军2年,精神状况便出了问题,复员回乡。
现实的无情打碎了山妈紫色的梦,却没有摧毁那颗坚韧不服输的心,她独自承担起家庭全部重担:赡养老人,抚养相继出生的三个孩子,服侍她深爱着精神错乱的丈夫。
她默默地守候家园,学会了承受,在生活和苦难面前,隐忍、执着、有担当,一守就是几十年,直到儿子成为村骨干,直到丈夫入土为安;山妈的心像泉水样清澈,她把寄托全给了下一代,苦心经营,直到子女相继成家立业。
孩子们走出山去做事了,村民们相继出去谋生活了,山村的石头屋子空空如也,只留下山妈与大山作伴。
山妈是寂寞的,蜗居在几平米的石砌小黑屋里,一张桌子,2把椅子,一座土炕,纸糊的木格窗户透着微弱的光,白天不开灯黑乎乎的,唯一带来亮光和声音的是17寸的小电视。白天方圆几里几乎见不到个人影,陪伴她的只有那条巴狗,有事没事围着打转转。
山妈是安然的,房前的古槐,枝繁叶茂,郁郁葱葱,为妈妈,为大山撑起一片历史的天空,见证着老人的风雨人生。屋后那棵崖柏,苍翠挺拔,卫士般守护着老人和大山。
儿孙们不在身边,山妈便把大山当做自己的儿子,白天望日升日落,傍晚看小电视渡时光,这种生活方式让老人家活得没了时间也快忘了年龄。
山妈住在没有暖气屋里,却感觉不到寒冷,她说,房前屋后有树神庇佑为我遮风挡雨避寒。
故居难舍,故土难离,大山妈妈说她多半辈子都在这度过,她要继续陪伴长眠于此的老伴。她送走了一个个孩子,孩子的孩子,她离不开那两颗神树,离不开朝夕 相伴的大山和大山的孩子,她要守候在这,为儿孙们祷告祈福,她坚信将来有朝一日,大山富裕了,人们就该回来了。所以即便村里人走了一茬又一茬,依然不能撼 动她离家的心。
多年的磨练,山妈已深深扎根在此,即便春去春又来,花谢花又开。,一守就是几十年,地未苍天未荒人已老。
或许,正是这样美的修为,使得76岁的老人,在这个道是薄晴却有情的世界里丰盈地活着,执着地守望着,而那颗聆听阳光的心便总能感受到温暖。
人心不古,就如同这屋前五百年的古槐,屋后上千年的崖柏。
近日在政府有关部门资助下,一条柏油马路正从前楼的水山脚向山顶中心延伸,如今已经竣工。后续将不遗余力,充分开发利用山泉水资源,因地制宜大面积的种 植土豆、玉米、小米---主食和深加工,大面积种植油葵—榨油,大范围种植苹果、柿子、核桃、花椒,以及中药材,建世外桃源。。。宏伟蓝图规划中,村长带 领村民紧锣密鼓中。
到那时,村里的人争先恐后的返山居住,游客络绎不绝涌入大山;到那时,这里的空气很新鲜,这里的花果很特别,山妈妈儿孙绕膝、尽享天伦之乐——
待到山花烂漫时,她在丛中笑。
后记:涉县的山山水水让我这个外乡人流连往返,在同城网主凤尾竹的号召下,2015年10月的一天,我们一行数人奔赴自然村,想要用文字和镜头留住原村 原貌,古老建筑,怕有朝一日自然村消失留下遗憾,然而大山妈妈数十年如一日不离山村一步的执着,让我们的担心少了许多,感触多了许多,春天再会。